除了捉鱼捞虾,他还知道附近哪块土有”蘑菇窝”。每逢春雨后,他都会去捡几朵硕大的山蘑菇回来,要么炖汤要么清炒,纵然是没加肉,也照样鲜美!夏天暴雨过后,他又知道哪面山坡会长地木耳,拣回一小盆洗净泥沙,利几个泡椒一起炸炒,吃起来香辣鲜嫩得不得了。在一次狂风暴雨过后,他居然跑去学校旁边的老竹林里捡了半筐麻雀回来!全是些刚会飞的嫩雀一被整夜的暴雨给灌死了。待麻雀逐只烟毛破膛之后,全部剩成两半,再人锅加生姜、泡椒爆炒,真是吃得人舔碗。
我的这位三爷不过是在罗塘坝小学煮饭而已。
罗塘坝是一所完小,有校长、教导主任和十来个老师,晚上有四五个人住在学校,三爷负责他们的一日三餐,外加中午给学生蒸”盅盅饭”。来上课的学生都不住校,但离校远的中午会带米和红茗来蒸饭,蒸一盘饭两分钱。每到最后一节课,食堂里的饭菜香味飘出来,老师学生都搞得六神无主。那个年代的生活条件,即使是公办老师也才一个月打回牙祭。
打牙条总是安排在发工资那天,因此不亚于过节。男老师凑点钱给三爷割肉打酒,女老师则自觉地跑去帮三爷烧火洗菜,没住校的老师这天也会在学校吃了晚饭才回去。
就算是打牙祭,三爷做出来的菜也不会多,那年代也多不起来。无非是蒜苗回锅肉、青椒肉丝,再配几个时鲜小菜,最后烧一锅肉汤。菜很普通,但三爷会想着办法变换花样,比如往回锅肉里面加些干豆玻炒(以前农村可没这种炒法),或者是切点千豆腐块儿在里面冒充肥肉以增加分量。我曾经问过三爷,这些都是从哪儿学的?他说全是自己想的。也许是因为他什么东西都喜欢”自己想”,所以才让他做出来的菜总有些独到之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