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倪根金就在一篇研究陈村种花历史的文章里说,“不同于其他养花村镇以某种花出名,陈村是以本地村民超群的’艺花术’而享誉南粤大地。主要体现在挨、驳、插、压、剪护等技术上皆有妙法。”
年桔
大概就是这种“皆有妙法”的世代传授,让村民即便经历了清末的大富大贵,或近代的巨大动荡,都未曾丢下花艺追赶其他财富或名誉。
宠辱不惊,深钻精挖,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,以不变应对万变,是陈村人的性格。
带着这样的认知再去回看黄均记和黄但记,很多原本的疑问就迎刃而解了。
“黄但记”是最早出现的,1927年至今也就百年不到。从名字就能看出来,老板名叫黄但,陈村人。据说最早靠卖馄饨面粥起家,就在如今黄但记所在的桥头边。
因为价廉物美,慢慢积攒出了客源和开店的原始资本。据黄但的后人传述,因为年轻时在多处粥粉店学徒,黄但一直对做粉颇有心得。上世纪20年代前后,在跟一个佛山南海西樵的老师傅交流获得灵感后,他动起了改进广州沙河粉的心。
那时家家户户沙河粉都还是自己做的,口味差别只是手艺问题。黄但研究出来的沙河粉薄缺不失韧性,便成为街坊邻里不断光顾的铺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