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年间,石磨是昭通人最主要的磨面工具,那时候要将玉米磨成细粉是很不容易的,也因此,很多人家吃的是包谷糁子饭。包谷被石磨碾成糁子后,颗粒细如碎米,质地像碎玉般油亮瓷实,要经过反复的蒸煮,才会变得颗粒醇厚,香糯可口。如今,饭桌上已很难见到这一古老的餐饭,而在上了年纪的人那里,它的味道仍旧萦绕舌尖。
不论是包谷面面饭还是包谷糁子饭,初遇味蕾,皆是口感细碎,回味甘甜,没有米饭的水润饱满,却在舌根多了一份碎裂的醇香回味,恰好切合了老人们忆苦思甜的心意。当熟悉的香味再次灌满嗓喉时,粗粝难以下咽的,不过是沧桑的岁月,而与这碗中餐饭无关。
荞饭
荞饭是除了包谷面面饭以外,昭通回民爱吃的主食之一。荞麦是带有高寒特色的农作物,因此,荞饭也多了一些高寒苦远的意味。
主妇们乐此不疲地用菜刀将荞面剁得细碎如米,再放入甑子里,热火慢蒸。这时候,荞香飘满空气,人的饥饿感也会被它拉扯成最大的食欲。饭粒被水分胀满,就像一个个布疙瘩,因此人们又称其为“荞疙瘩饭”。
荞麦有甜苦之分,甜荞口感上温润回甜;苦荞略粗,舌根上回苦。然而,讲究养生的回民更爱吃苦荞一些。苦荞的苦,夹杂着厚重的香味,正像他们的人生,需要时间来品味。
生命就像一艘艘航船,在每一次饮食中得到张满远帆的力气。时间落在碗里,拌着荞饭,又香又苦。
豆焖饭